股坛前辈的教训


股坛前辈的教训

-股市“三个五”
①五项原则:一要稳、二要准、三要等、四要狠、五要忍;
②五种忌诲:一忌贪、二忌怕、三忌急、四忌悔、五忌拖;
③五个条件:知识、耐性、胆识、健康和资本。

-股市三类人:
①先知先觉者大口吃肉,
②后知后觉者还可以啃点骨头,
③不知不觉者则要掏钱买单了。

-得到的时候要懂得珍惜,不要等到失去的时候才知道珍贵。有钱赚的时候为什么不走?即使卖错了也只是少赚而已,为什么非要等到亏损时才想着要斩仓呢?适可而止,见好就收,一旦有变,落袋为安。常赚比大赚更重要,它不仅使你的资金雪球越滚越大,而且可以令你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股市是戰場,是看不到硝煙的戰場, 這裡看不到屍體和鮮血,但每隔幾年就有人被殘殺,如果你感覺不到那種殺氣和危險,那麼​​你不適合這個地方,你終有一天會被消滅,還不知道是怎麼被消滅的。

-股市是風險最大、最難賺錢的地方,其難度僅次於期貨市場, 所有的陷阱外面都是鮮花盛開,而所有的機會外面都是荊棘密布,如果你沒有分辨的能力,其結果一定是因錯失良機而懊悔,因踏入陷阱而痛苦。輕鬆的背後一定有十倍不輕鬆的障礙。天上不會掉下禮物,世上沒有免費的午餐。

-官有缘授发达秘笈:人家害怕购买时你就买, 当人人都要买时你出售! 我不做长期投资, 我只探讨今,明年取得盈利增长的企业; 我不买官联公司, 种植, 石油天然气, 銀行承包与房地产公司, 以及小型公司。我几时会脱售? 公司单季盈利减少, 我会减持一些, 若公司连续两季盈利下滑, 我会积极脱售。我的投资黃金法则就是公司今年赚得比去年多, 本益比不超12。 当公司宣布盈利增长时, 股价肯定会上涨。

-如果偏向巴菲特模式就买棕油股长期持有,这个市场是很有前景的,全世界只有印尼和我国适合种植。竞争较大的产品就是豆油,而豆油的质量也不如棕油,一旦遇上高温,品质会变劣。那么就可以买BKAWAN,KLK,PBBANK后什么不用做,长期拥有就行了 - 2014年官有缘先生(官有缘讲座)

-根据情绪进行投资可分为三个阶段,叫“散户三部曲”。
买股三部曲:
第一部:熊市——股价低沉,市场淡静,散户绝迹股市,股市死气沉沉。其实,这个时候,大部分股票的价值都被低估,但散户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股价,不是股票的价值。所以他们不买。
第二部:牛皮靠稳——股市上升了一截,散户还是不要买。因为他们在低价时没有买进,现在股价已上升了二、三十巴仙,他们心有不甘,买不下手。
第三部:牛市形成——综指破五关斩六将,冲上一千四百点,散户们见猎心喜,见亲朋戚友捞得风生水起,信心大增,乃大肆进场。就在兴高采烈时,次房事件演成股灾,引出了卖出的三部曲
卖出三部曲:
第一部:利润不多,而牛气逼人,他当然不会卖。
第二部:综合指数跌至1300点,他认为这是暂时性的,不久就会回升,所以决定不卖。况且高价时有得赚,现在反而亏本,他们不甘愿卖。
第三部:综合指数直线下跌,跌破1200点,他有大祸临头之感,信心崩溃了,不计成本抛出。结果发现他是以最低价卖出。
买进三部曲的特点是:高买。卖出三部曲的特点是:低卖。高买低卖,刚好跟股市金言——低买高卖适得其反。你想在股市赚钱吗?如果想的话,很简单,只要将买的和卖的三部曲,颠倒来做就行了。这叫倒行逆施。这就是”反向”。

冷眼以鸟瞰方式来洞悉世界经济全态,并赋予宽广胸襟接纳负面讯息。不妨翻覆此话:
地球不会停止转动,经济的大列车是不会停止前进的,因为人的基本需求永远存在,人类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欲望,永不消失,故民办经济只有一个方向——前进,明天的世界只有一个景观——更美好。这种情形,就好象地球不会停止转动那么肯定。
唯有建立了这个信心之后,你才有胆色在经济最糟糕的时刻,在股市疮痍满目时,当所有的经济学家,当所有的大众传播媒介——电视、电台、报章、研究机构一致认为全球经济将陷入大萧条时,成为股市的独行侠,大胆大量买进股票,享有丰厚的回酬。”

博主推荐

股東的信(巴菲特) 分享(冷眼) 投资与投机(klse.8k) 买美国未来 公司年报分析 股市新闻 投資功課 价值计算

blog里内容大多来自各主流报章财经, 公司年报, 自我意见, 观察等。 如有失误, 尽请指点: maturemanKLSE@gmail.com, 谢谢。


23.4.16

转载 2016 : 亚洲爆发大范围金融危机还有多远?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近年来亚洲经济体普遍出现货币持续贬值、资本大规模流出、股市暴跌、国际储备降低、外债增加等现象,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不免使人担心亚洲金融危机是否会重演。我们在这篇报告中回顾了以往历次金融危机的成因,并对目前亚洲经济体的金融风险状况进行了排摸。我们认为亚洲部分经济体尽管显示出了较高的金融风险倾向,但亚洲尚不具备发生大范围的金融危机的条件。

文:申万宏源证券
http://www.puoke.com/mobile/articleContent.php?id=4527
原因及逻辑
回溯历史,金融危机总是表现出金融指标在短期内的急剧恶化。如短期利率、汇率、包括证券、房地产、土地等在内的资产价格急剧、短暂、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主要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债务危机。现代金融危机常常是多种危机相互转化共生的。金融危机的爆发或是由于股市的暴跌引发,如1930年代的经济危机;或是由于一国外债清偿能力的欠缺引发债务危机,如1982年拉美债务危机和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或是由于银行系统信用收缩导致银行危机如1987年美国储贷危机和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或是由于短期内汇率大幅贬值引发货币危机如20世纪90年代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俄罗斯金融危机等。
从金融危机的促发点来看,亚洲似乎表现出了一些风险的端倪。这也是市场近期关注亚洲会否爆发系统性金融危机的原因所在。从2015年5月开始,亚洲主要经济体普遍出现股市大幅缩水、汇率快速贬值的现象;新年伊始,半月时间全球股市和汇市已经一片哀嚎。与之相生相伴的,是亚洲新兴市场的资本严重外流和国际储备的降低,同时,亚洲主要国家的外债仍然居高不下,一些国家如印尼、马来西亚、印度等国的外债还在快速攀升。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的启动,亚洲主要债务国债务违约风险上升。
亚洲目前经历的诸多挑战确实和1997年的金融危机有诸多相似。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数据,可以发现,亚洲距离金融危机的大范围爆发尚远。时过境迁,当前的亚洲已不是东南亚危机爆发时的“吴下阿蒙”。彼时,东南亚主要国家的对外贸易呈现出巨额的赤字,为汇率的快速贬值买下了伏笔。而现下,亚洲主要经济体的对外贸易普遍处于盈余状态,为货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撑。个别国家虽有贸易赤字但幅度较小。尽管外债的存量较高,但现下各国的债务结构普遍较好,一是亚洲经济体的外债与GNI的比率相比97年东南亚危机时已经有了大幅的降低。二是外债中短期外债所占的比重大幅降低。因此,各国还有较强的抗击短期金融冲击的能力。此外,巴塞尔协议对各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是逐渐提高的,也有助于防范各国银行的信用风险。目前,各亚洲国家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普遍符合巴塞尔协议III的要求,杠杆率基本可控。无论是从外债总额的覆盖率、短期债务的覆盖率以及进口额的覆盖水平来看,各亚洲国家的国际储备的额度尚有较大的余地,并不存在国际储备的短缺问题。最后,金融制度和监管环境与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时相比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各国逐渐放弃了固定汇率制,选择了更具有弹性的浮动汇率制或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这使得风险可以逐渐释放,也降低了国际投机资本的套利空间。二是各国在推行资本账户开放时,更加注重宏观审慎管理。这些都使得亚洲经济体受到金融冲击的可能性显著降低。综上,我们认为亚洲尚不具备爆发大范围金融危机的条件。危机更多表现为个别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债务风险较高和资本外流压力较大的国家的金融风险事件。
目录1. 20世纪以来主要金融危机回顾1.1  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1.2  1980年拉美债务危机和美国储贷危机1.2.1  1982年-1983年的拉美债务机 1.2.2  1987年-1992年美国储贷危机1.3  1990年的金融危机1.3.1  1990年-2003年的日本银行危机1.3.2  1992年—1993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  1.3.3  1994年—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1.3.4  1997年—1998的亚洲金融危机  1.3.5  1998年-1999年俄罗斯金融危机1.4 21世纪的金融危机  1.4.1  2001年-2002年阿根廷金融危机1.4.2  2007年-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  1.4.3  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
2.亚洲离大范围的金融危机还有多远?2.1 亚洲部分经济体暴露出较高的金融风险2.1.1 股市缩水、汇率贬值2.1.2 资本外流,国际储备降低2.1.4外债攀升2.2 亚洲会上演大范围的金融危机么?2.2.1经常账户收支好转2.2.2债务结构更加合理2.2.3银行资本充足率较高2.2.4国际储备较为充足
2.2.5金融制度和监管环境更加完善
正文
一、20世纪以来主要金融危机及成因
金融危机表现出金融指标在短期内急剧恶化的现象,如短期利率、汇率、包括证券、房地产、土地等在内的资产价格急剧、短暂、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主要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和债务危机。现代金融危机常常是多种危机相互转化共生的。
1.1 1929年—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
因美国股票市场投机过度导致股票暴跌,引发1929年-1933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使得全美证券市值缩水达到840亿美元。危机期间,美国抽回了大量对德国的投资,通过资金链的传导作用,引发德国经济崩溃。受累于英国在德国的大量投资,英国也被推入了金融危机的深渊。这场危机重创了全球,使得各国生产出现严重衰退。19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主要有以下几个深层次的原因。
1、贫富差距加剧了借贷消费,使得消费品市场过度膨胀发展。当借贷消费放缓并受阻时,一方面导致消费品生产减少和生产过剩,引发社会购买力不足;另一方面投资锐减,造成资本过剩。
2、投资者对经济前景的看好并不反映在实体经济中,而是表现在股票市场上。银行信用助推了股市繁荣,至1929年,道•琼斯指数从75点上升至最高的363点,上涨了3.84倍,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1.8%。股市泡沫高涨加速大量资金撤出再生产部门,被投向更高回报率的证券投资领域。
3、金融创新加快和金融监管不当。危机前,美国投资者只需支付10%的保证金就可以购买股票,余额由其经纪人支付,增大了整个金融体系的系统性风险。金融监管部门没有对危机期间的银行倒闭采取干预措施,使得银行业出现倒闭→挤兑→倒闭的恶性循环。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对有问题的金融机构救助迟缓助推了这次危机的蔓延。
1.2 19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和美国储贷危机
1.2.1 1982年-1983年的拉美债务危机
20世纪60年代后,许多拉美发展中国家为了发展国内经济,举借了大量外债。但由于资金使用、制度约束等多方面因素限制,债务资金并没有提高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反而造成了还本付息的困难。
1982年8月,墨西哥政府宣布无力偿还到期的外债本息,请求国外银行准许延期,遭到拒绝后,墨西哥政府宣布无限期关闭外汇市场的汇兑业务,暂停偿付外债等措施,引发市场恐慌,爆发了债务危机。随后,巴西、阿根廷、委内瑞拉、智利、秘鲁等拉美国家也相继因债务问题陷入危机。拉美国家爆发债务危机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两次石油危机推高了国际油价,加上世界整体经济的萧条,拉美国家面临的外围经济环境不断恶化。拉美国家对石油进口依赖性很强,而石油价格的上涨又会增加这些国家的通货膨胀水平。
2、拉美国家私人银行贷款增速很快,超过了政府和金融机构贷款的增速;短期和长期贷款结构不合理,短期贷款比重增长迅猛,而中长期贷款比重大幅下降;此外,贷款利率大多采用固定利率,增大了利率风险。
3、债务负担加重。因为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压力增大,国际信贷紧缩,美国实行高利率,加重了拉美国家的债务负担。
拉美债务危机促使大量资金流外流,国际收支恶化;为了偿还债务,拉美国家降低了对能源和原材料的进口,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使得这些美国家经济发展严重受挫。上世纪80年代,拉美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1.1%,有些年份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工业产值年增长率为0.5%;人均收入下降10%。
1.2.2 1987年-1992年美国储贷危机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房屋市场价格得到了逐步修正,同时,美联储加息造成了银行贷款违约率持续攀升,引发了对美国经济影响深远的储贷危机。
储贷机构本质上是通过赚取存贷利率差进行运营的,但是由于美国80年代初期升息步伐加快,投资者纷纷将定期存款转投到货币基金中,增大了银行资金压力。而银行又面临着短期市场利率持续走高,长期贷款利率不变的利率错配状况。80年代美国还允许储贷机构开展商业贷款和消费性贷款业务,增加其获利能力,同时放松了对房贷授信条件以及风险管理控制,储贷机构还开展了投资不动产等活动,增大了储贷机构的经营风险。导致储贷危机爆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后,美国实行单一银行体制,法律禁止金融机构异地设立分支机构,迫使了大多数银行只能服务于相对狭窄的区域市场,不利于银行业分散风险,使得银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区域性经济发展的影响。
2、银行业内部监控机制不健全、过度信贷扩张,超出了银行控制范围。美国银行在80年代的过度信贷扩张,酝酿和集聚的金融风险正是这次储贷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3、外部金融监管不力。美国的不同监管机构在监管理念、资本金要求、市场准入、处置措施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缺乏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增大了市场的道德风险。允许实际已经破产的储贷机构继续经营,增大了储贷机构在新竞争环境中破产的概率。
1.3 1990年代的金融危机
1.3.1 1990年-2003年的日本银行危机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金融机构放松了对企业贷款的审查,发放了大量房地产抵押贷款,促成了日本股市和房地产价格暴涨,集聚了严重的房地产泡沫。银行也因管理不善积累了大量坏帐,加上金融监管当局监管和改革的滞后,经济泡沫最终在1990年破灭,造成90年代日本银行危机爆发。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恶化了日本外围经济环境,监管当局没有及时地控制风险,使得银行危机升级恶化,促使日本经济严重衰退,走上经济衰退增大银行坏账这种恶性循环的道路,加快了日本金融机构的倒闭风潮。
1.3.2  1992年—1993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
东德和西德的合并增强了德国经济。虽然德国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的份额不变,但由于马克对美元升值,使得马克在欧洲货币单位中的相对份额不断提高。马克币值变化对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就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英国、意大利的经济发展缓慢,需要实行低利率刺激经济发展,而德国因东西合并出现巨额赤字,如果实行低利率则会引发通胀,德国和其他欧共体成员的经济矛盾不断加深。德国在1992年6月将其贴现率升至为8.75%,随即市场上出现了抛售英镑、里拉抢购马克的投机性攻击,致使里拉和英镑汇率大跌,爆发了欧洲货币体系危机。
尽管欧共体放宽了汇率目标区的中心汇率浮动宽幅,但仍挡不住市场的投机性攻击,造成了区域性的货币危机。造成欧洲货币体系爆发危机的主要原因如下。
1、从外围经济环境来看,美国经济在90年代陷入衰退,为刺激经济复苏,采取降低利率手段。大幅度利率差使得市场投资者抛售美元,买进马克;而期初德国东部经济增长缓慢,德国股票市场资金转投马克,导致马克汇率大幅上升,引发了欧洲汇率机制长达1年的动荡。
2、欧共体各成员国货币政策的不协调是导致危机爆发的生层次原因。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协调,不同国家采取不同的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从根本上违背了联合浮动汇率机制的要求。危机造成马克币值坚挺,英镑、里拉等币种贬值,导致英镑和里拉被迫退出欧洲汇率机制。
1.3.3  1994年—1995年墨西哥金融危机
墨西哥在上世纪80年代债务危机后采取了多项经济改革措施,使得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是,墨西哥引进巨额外资为它1994年发生的金融危机埋下了隐患。当美国提高利率时,墨西哥比索面临巨大的贬值压力,加上国外投资者对墨西哥经济发展前景缺乏信心,大量抛售比索抢购美元使得墨西哥陷入了更深危机中。
借助危机传染效应,墨西哥金融危机迅速地传染到整个拉美国家,甚至波及到了欧洲、亚洲国家,导致这些国家和地区股票指数出现大幅下跌。继拉美债务危机后,墨西哥再次发生金融危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墨西哥经常项目巨额逆差。进口大幅增加,耗费了墨西哥大量外汇储备;在解除资本管制后,盯住汇率制度的隐性“汇率保障”吸引了大规模私人资本流入,虽然弥补了墨西哥经常项目逆差,增加了外汇储备,但这些私人资本流入后,主要投机在有价证券上。这些资金具有极强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使墨西哥暴露于外部危机之中。
2、国内经济结构失调。民间投资严重不足,投资主要流向不动产、商业和金融市场,产业发展极不平衡;快速私有化进程迫使大量国有资产流失,国家调控经济的能力受到严重削弱,经济结构失衡问题突出;生产性投资不断下降,推动了投机性投资膨胀,经济泡沫现象严重。
3、国内政治冲突以及国际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墨西哥发生的一系列暴力事件动摇了市场投资者的信心。美国利率提高和经济恢复造成墨西哥外围经济环境恶化,引起大量资本抽逃。
1.3.4  1997年—1998的亚洲金融危机
1997年2月至5月,国际投机资金对泰铢进行投机攻击,泰国国内银行出现挤兑事件,泰铢兑美元跌至当时10年来的最低点,为26.7铢/美元。泰国财政部长辞职加剧了更大规模的投机狂潮。迫使泰国央行于7月2日放弃1984年以来一直实行的固定汇率制度,泰铢当日跌至29.5铢/美元,跌幅达20%。
由于东盟各国经济发展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和相关性,在投机者的投机攻击下,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也于7月宣布贬值和放宽浮动范围。随后东南亚各国货币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贬值。资本净流出增大使得东南亚危机国家外汇储备下降,国内利率暴涨,约束了流动性和增大了债务还本付息的困难。外债升值和本国资本市场泡沫破灭,使得区域性的亚洲金融危机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以下几个方面是导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1、汇率政策不当,金融调控手段落后。东南亚国家大多采用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度,但是这些国家的进出口结构不合理,使得它们的汇率制度更容易受到美元对日元、美元对其他欧洲货币变化的影响,增大了货币当局的调控难度。
2、银行业巨额不良贷款金额比重急剧上升。银行对私人部门和企业信贷的持续快速增长,使得资产负债率大大地超过了国际平均水平,由于缺乏完善的内控机制,泡沫经济破灭后,增大了银行是不良贷款金额。
3、经济结构失调。金融危机爆发前,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工业部门生产力大量过剩,盈利能力减弱。因缺乏新的主导产业,大量资金转向投机与证券市场、房地产市场,集聚了大量金融和房地产泡沫。
4、外债结构不合理,利用外资不当。东亚各国对国外银行债务额巨大,且短期外债居多。但是国内银行对企业所拥有的是按本币计价的中长期债权,巨额外债期限的不合理搭配,增大了东南亚国家外债面临的外汇波动风险。
1.3.5  1998年-1999年俄罗斯金融危机
1992年初,俄罗斯实施“休克疗法”进行经济改革,但却造成了俄罗斯国内生产连续降低,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1997年,才有所改善,但生产增长的幅度仍然很小。俄罗斯在1996年开始对外资开放,市场投资者看好其金融市场,严重的投机使得股市和债市纷纷走高,俄罗斯的股市涨幅惊人,集聚了大量泡沫,完全有别于当时亚洲各国股票市场严重受挫的表现。
俄罗斯金融危机爆发和3次大的波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一次大波动在1997年10月末到11月中,韩国金融危机爆发对俄罗斯产生传染效应,导致俄罗斯股市、债市和汇市下跌。第二次大波动在1998年5月至6月间,俄罗斯政局不稳定、私有化政策和债务等问题凸显,使得危机进一步恶化。第三次大波动在1998年8月,市场对政府政策的不信任,引起卢布暴跌。三次大波动加剧了金融危机,这次危机爆发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经济政策失误。俄罗斯的经济政策中采取了激进的“休克疗法”造成恶性通货膨胀,而财政紧缩又导致了流动性不足,投资大幅降低,最终造成经济长期衰退和政府偿债能力不足。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则进一步恶化了金融危机。
2、经济结构发展不合理。俄罗斯轻工业和重工业发展比例严重失调;主要依靠出口能源、基本原材料来增加外汇储备收入。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不合理,增大了俄罗斯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
3.复杂的政治因素。俄罗斯政府更迭起伏,政局动荡加剧,对金融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虽然俄罗斯通过提高利率水平、转借外债、延长债务偿还期限对金融危机进行遏制。但是,危机引起的高通胀使得居民存款贬值;国内大批银行损失惨重,破产银行数量急剧上升;俄罗斯的金融危机还波及到了欧美、拉美地区,引发了全球金融动荡。
1.4  21世纪的金融危机
1.4.1  2001年-2002年阿根廷金融危机
2001年3月,阿根廷出现了一个较小的偿债高峰,但是市场却怀疑阿根廷借新债还旧债的能力。7月份,阿根廷汇率市场发生了剧烈波动,印证了此前的市场预期,比索币值出现大幅贬值。随着市场预期的恶化,国内资本出现了大规模外逃,利率大幅上扬。为了抑制金融危机,政府采取了限制居民提款和防止资金外逃的措施,但这反而加剧了金融恐慌。期间,阿根廷政治上的混乱也将其金融危机推向了深渊。促使阿根廷危机爆发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1、改革中实施了激进的自由化策略。贸易自由化、经济自由化加重了国民经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在阿根廷推行私有化的过程中,严重削弱了政府的干预能力,并没有采取措施限制外资的自由流入和流出。
2、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不当。阿根廷没有根据实际情形对汇率政策做恰当的调整,错过了产业升级的机会。通过举借外债发展经济的方式,反而致使阿根廷背负了沉重的外债负担。
1.4.2  2007年-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
在2006年之前,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美国利率水平较低,加速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但是,随着美国住房市场的降温尤其是短期利率提高,增大了次级抵押贷款的还款利率,加重了购房者的还贷负担。同时,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也使购房者出售住房或者通过抵押住房再融资变得困难。这种局面直接导致大批次级抵押贷款的借款人不能按期偿还贷款,进而引发“次贷危机”。金融风暴很快从抵押贷款机构、投资银行蔓延到保险公司、储蓄机构和商业银行。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短缺。引起美国金融市场上出现了一系列的公司并购、国有化事件,危机的恶劣影响迅速波及到了欧洲、亚洲、拉美等主要金融市场,最终蔓延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不断扩展和恶化的全球金融危机逆转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至今还影响着各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由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有着深刻的原因。
1、过度追逐高额利润的金融创新开发。对高额利润的追逐,次级信用住房抵押贷款债务证券化被开发出来后,放贷部门将贷款的风险转移出去,并利用收回的资金继续放贷。金融市场放贷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金融风险也被不断放大。美国房地产泡沫风险随着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扩散到了其他国家和地区,最终使得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到全球,形成全球金融危机。
2、宽松货币政策吹大了经济泡沫,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平衡。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一直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了股价和房价上涨,股价、房价相互推动的泡沫越来越大。美国将实体经济转移到了东南亚和南美地区,在本土发展金融服务业。美国通过国际贸易消费其他国家的产品和资源,其他国家再以美元购买美国债券等金融产品。美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发展不平衡,通过贸易、金融、预期等渠道将危机传染给其他国家。
3、信用制度缺失。评级机构高估了次级产品的评级,给予次级产品与普通抵押债券等同的评级,这极大地促进了次贷市场的发展。但利益冲突无法让评级机构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当市场认知和机构评级发生冲突时,信任危机就开始蔓延了,投资者抛售债券加大了市场恐慌心理,导致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对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
4、金融监管不力。《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等法案放松了金融管制,打破了银行业、证券、保险、投资行业等间的壁垒,金融市场的激烈竞争诱使大量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消费者纷纷通过按揭手段,借钱涌入住房市场。监管层面上的漏洞逐步暴露出来,监管不力也给金融投机打开了方便之门。
全球金融危机阻碍了全球经济增长,亚洲经济衰退的程度大大超过美国。以2008年第四季度GDP增长为例,美国和欧元区分别为-6%的增长水平;日本、新加坡和韩国GDP的增长率则分别为-13%、-16%和-20%。为防止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美国出台了包括注资、剥离问题资产、为金融机构负债提供担保、减税和增加社会公共支出等一系列财政措施。其他受全球金融危机拖累的国家也纷纷采取相应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应对危机,向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
1.4.3  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
2009年末,全球三大评级公司下调了希腊主权评级,投资者抛售大量希腊国债。在市场情绪带动下,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主权债券收益率也大幅攀升,迫使欧元和欧洲股市双双大幅下跌,2010年起欧洲其它国家相继陷入危机,欧洲债务危机全面爆发。虽然欧洲各国债务额大小不一,危机严重程度不同,但是这次欧债危机爆发仍然具有相似的原因。
1、欧元升值、举债成本降低。1999年,欧元作为世界货币诞生,欧元兑美元比价从1.01贬值到0.85后,又一路升值到2008年7月的1.58,累计升值幅度达86%。欧元大幅升值使得欧债产品更加受到市场青睐,大大降低了举债成本,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当下债务危机国的大举借债行为。
2、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长期过度负债。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超出了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规定,及政府财政赤字不应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以希腊、葡萄牙为代表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国家在追求高福利时,迫使政府和私人部门的负债率大幅度提升。
3、外围环境恶化。全球金融危机消极影响的持续存在,促发了房地产市场不景气,银行体系的坏账数量增加。举债和偿债能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低,当以新债还旧债不能持续时,就出现了债务信用问题,债务危机就全面爆发了。
4、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欧元区各国经济发展层次不同,欧元区虽然有统一的央行与货币政策,但是缺乏统一的财政政策。这就很难协调各个国家的财政政策来应对危机,比如对债务危机最严重的希腊来说,它既不能通过贬值货币刺激出口,也不能通过货币扩张削减政府债务。
二、亚洲离大范围的金融危机还有多远?
2.1 亚洲部分经济体暴露出较高的金融风险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近年来亚洲经济体普遍出现货币持续贬值、资本大规模流出、股市暴跌、国际储备降低、外债增加等现象,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不免使人担心亚洲金融危机是否会重演。
2.1.1 股市缩水、汇率贬值
从2015年5月开始,受美元走强、新兴市场经济低迷以及中国股灾等影响,亚洲主要经济体如台湾、韩国、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和菲律宾等普遍经历了汇率的大幅贬值和股市的大幅下跌。期间,各股市大跌,台湾股市缩水约21%,泰国和菲律宾的股市也分别下跌18.4%和16.4%。各类货币对美元汇率大幅贬值,马来西亚吉林特狂贬23.39%,韩元和泰铢也经历了两位数的贬值,新台币贬值约10%。2016年新年伊始,受人民币贬值、中国股市暴跌和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影响,短期内全球股市暴跌,仅仅半月时间,亚洲经济体中菲律宾和台湾股市跌去约7%,印度股市缩水6.37%,韩国、马来西亚和泰国股市也有较明显的下跌。汇率方面,韩元贬值幅度超过3%,新台币、马来西亚吉林特以及印度卢比贬值幅度也超过2%。
2.1.2外债攀升
近年来,受经济低迷和全球宽松的货币环境的影响,部分亚洲经济体的外债有了较大幅度的攀升。如印尼、马来西亚、印度等国。而随着美联储收紧货币政策,在美元逐步走强的背景下,亚洲经济体的外债负但将更加严峻。
2.1.3 资本外流,国际储备降低
美英收紧货币政策将导致国际资本从新兴市场回流发达市场,美元走强也将进一步加大新兴经济体面临的外部压力。蒙古、土耳其、南非、俄罗斯、印尼、乌克兰经济和金融受到的冲击最大,而其他新兴经济体也将面临本币贬值和资本外流加剧的局面。
IMF数据显示,2009年到2012年间,总计有4.5万亿美元资金从发达经济体流入发展中和新兴经济体,占同期全球资金流动规模的一半。如今,国际资本流动的方向发生了周期性逆转。这些经济体2014年下半年净资本流出总计达3924亿美元。2015年第一季度还有800亿美元流入新兴经济体,但第二季度从新兴市场流出的资本规模就达1200亿美元。2015年年初至今,新兴股票市场股票基金的净赎回已高达397亿美元,市场上最大的RQFII ETF亦出现近300亿元的资金撤离,整体规模缩水60%。
在美元走强,各亚洲经济体汇率贬值和资本流出的背景下,部分亚洲经济体的储备资产开始产生明显的下滑。
2.2 亚洲会上演大范围的金融危机么?
尽管亚洲经济体暴露除了诸多风险,并且与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历史上的其他金融危机都有较大的相似之处,但是时过境迁,亚洲经济体的经济结构、债务结构、金融制度以及监管环境都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因此,我们认为亚洲发生较大范围的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不大。危机更多呈现个别经济增长压力大、外债负担重、资本流出多的经济体的金融风险事件。
2.2.1经常账户收支总体盈余
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发生前,由于泰铢的大幅升值严重损害了泰国出口产品的竞争力,使得泰国的经常账户产生了巨额赤字, 1995年,泰国的贸易赤字达到162亿美元,超过了其国民生产总值的8%。巨额贸易逆差进一步加剧了泰铢贬值的压力。而目前,亚洲经济体的经常账户情况显著好于1997年之前的几年。东南亚危机前的1995年-1996年,亚洲经济体的经常账户普遍为赤字,但目前除了菲律宾和印度外,其他经济体的经常账户均为盈余。并且,菲律宾的经常账户赤字率也显著低于东南亚危机前,印度的贸易赤字也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截至2015年3季度仅为-3.58%。由于贸易顺差持续存在,为部分亚洲经济体的货币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
2.2.2债务结构更加合理
尽管一些亚洲经济体如印尼、马来西亚和印度等国的债务总额在不断攀升,并且随着美联储加息周期的启动以及美元升值,偿债压力增加。但是,亚洲经济体的债务结构较1997年金融危机时已有了大幅的改进,使得其抗金融冲击的能力增强。
一是亚洲经济体的外债与GNI的比率相比97年东南亚危机时已经有了大幅的降低。除了马来西亚的外债占GNI比重处于高位之外,其他各国的外债比率都有了非常明显的下滑。截至2014年,除了马来西亚的外债占GNI的比重还在68.82%的高位之外,其他各国外债比率均在40%或以下的水平,印度、菲律宾和巴基斯坦的外债占GNI的比重仅略高于20%。
二是外债中短期外债所占的比重大幅降低。目前,各亚洲经济体的外债中,短期外债所占比重较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时已大幅降低。以韩国为例,韩国1996年四季度,短期外债在外债总额中所占比重高达48.52%,而截至2015年3季度,该比例已降至29.22%。印度的外债总额虽然持续上升,但短期债务所占的比重处于较低的水平。截至2015年3季度,其短期债务占比仅为17.8%。截至2015年3季度,印尼的短期债务比重仅为14.48%,而菲律宾2014年的短期债务比重也仅为20.92%。短期债务所占比重处于较低的水平,意味着亚洲经济体出现短期流动性危机的风险比97年有了明显的下降。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马来西亚的外债率的两个高于使得其外债出现潜在风险的可能比其他经济体要大。一是2014年其外债占GNI的比重还在68.82%的高位,显著高于其他国家;另一方面,截至2015年3季度,其短期债务所占比重为43.74%,也显著高于其他国家水平。
2.2.3国际储备较为充足
目前,亚洲各主要经济体的外汇储备还是比较充足的。从经验法则来看,若外汇储备/全部外债的比例不低于30%或者外汇储备/短期外债的比例不低于100%,即可认为国际储备的量是适度的。截至2015年9月,大部分主要经济体的外汇储备对外债的比例均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其中,泰国和台湾地区的外汇储备的外债覆盖率超过了100%,台湾地区甚至达到了246%。印度、韩国和菲律宾外储对外债的覆盖率也分别达到了73%、88%和93%。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巴基斯坦的外汇储备仅能覆盖20%的外债,国际储备处于偏低水平。
从外汇储备的短期外债覆盖率来看,截至2015年9月,各经济体的外汇储备与短期外债的比率均超过了200%。印度和菲律宾的外出的短期外债覆盖率超过了400%,韩国的该比率也超过了300%。因此,总体上来看,亚洲各经济体的外汇储备普遍是比较充足的。
此外,从国际储备对进口的覆盖率来看,截至2015年12月的数据(泰国和菲律宾分别为11月和10月),各经济体的国际储备均远超出满足3个月进口额的要求。其中,台湾地区的国际储备对月度进口额的比值高达24倍,其他经济体的该比值也均在10倍左右。同时,与1997年东南亚危机前相比,韩国、泰国和菲律宾的国际储备对进口的覆盖率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因此,从满足进口的需求来讲,亚洲经济体的国际储备普遍来讲也是比较充足的。
2.2.4银行资本充足率较高
巴塞尔协议对各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是逐渐提高的,这有助于防范各国银行的信用风险。2010年9月12日,《巴塞尔协议III》规定全球各商业银行的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将提升至7%,是此前标准2%的三倍多。《巴塞尔协议III》规定,截至2015年1月,全球各商业银行的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限将从4%上调至6%。而从亚洲各主要经济体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来看,近年来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即使是最低的印度,也在2015年保持了6.86%的水平,符合《巴塞尔协议III》的相关规定。
2.2.5金融制度和监管环境更加完善
回顾历次的金融危机,尤其是东南亚金融危机,固定汇率的安排也是一些经济体容易受到金融冲击的重要原因。在固定汇率制下,如果过早地开放资本账户,将会影响到一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且,固定汇率由于缺乏弹性,也容易成为国际投机资本攻击的目标,使得风险不断累积。一旦发生冲击,在资本外流的情况下,为了维持汇率的稳定,势必要大量消耗一国的国际储备,一旦国际储备消耗殆尽,政府不得不放任汇率大幅贬值。
而在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各国逐渐放弃了固定汇率制,而选择了更具有弹性的浮动汇率制或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使得汇率的调整可以及时地根据经济情况的变化作出反应,可以及时地消化风险;同时,由于汇率弹性较大,也减少了对国际投机资本的吸引力。因此,更具弹性的汇率制度使得亚洲经济体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降低。
此外,在经历了多次金融危机之后,IMF也开始对资本账户的开放进行反思。现在,IMF开始建议各国政府在渐进的推行资本账户的开放时,实行审慎的宏观管理。而东南亚金融危机也暴露了资本账户过度开放的弊端,亚洲经济体的资本账户开放变得更加谨慎。这些都使得亚洲经济体受到金融冲击的可能性显著降低。
 温馨提示:文中观点仅供参考,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價值投資 vs 時機投資

價值投資人利用「時間」來賺錢

儘量保持比較高的持股(本金大),利用選股的功力與持股的轉換,不太在意大盤指數的高低變化,因為價值投資人認為,大盤指數無法預測。典型的價值投資人專注在選股,透過質化與量化的分析找出好公司,並評估合理的股價,等待市場效率失靈的時機出現便宜的價位時,買進並長期持有。價值投資人在多頭多賺一些,在空頭少賠一些。很多人誤以為

價值投資 = 滿持股 + 長期持有

關於「滿持股」的風險在於多轉空的過程,如何做防禦?以免把多頭趨勢中的獲利,在空頭市場中全數回吐。而關於「長期持有」的必要條件就是持股成本夠低,以及公司可以穩健成長,為股東持續創造現金。買到產業趨勢向下或買進成本太高,長期持有只會越賠越多。

時機投資人利用「空間」賺錢

在多頭時做多,空頭時做空或是空手,亦或是降低持股。時機投資者在大部分人貪婪的時候賣出,在大部分人恐懼的時候買進。同時考慮總體經濟與景氣循環對股市的影響,進一步的分析大盤基期的高低,研究投資人的心理,採取不同的策略或持股比重。配合科斯托蘭尼的雞蛋理論,順應景氣循環當一位智慧投機者。時機投資人要避免當股市玩家,單純採用技術分析頻繁的進入股市。

大盤高低點可以預測嗎?底部、頭部真的抓的到嗎?這兩個問題,個人認為預測指數是多餘的、是自我設限,因為指數反映的是當時上市公司的總市值,重點是這樣的市值搭配的如何的總經數據、投資人的心理情緒、資金動能等等。

逮到底部 > 大量进场 > 抱牢持股 > 等待头部 > 轻松出场

經濟大衰退的情況

景氣時鐘拉警報,花旗並稱股債都邁入衰退下滑階段。

花旗的景氣時鐘共分四個階段,目前歐美都進入恐怖的第四階段,也就是信貸和股票雙雙走低。

花旗全球策略分析師巴克蘭解釋了景氣時鐘的循環方式:

第一階段:經濟衰退剛結束時,這段期間利率下滑、信貸擴張,但是股市仍低迷不振。

第二階段:牛市萌芽,低廉信貸推動股市起飛。

第三階段:股市持續上衝,但是風險日益提高,信貸利差日增,此一階段易出現泡沫。

第四階段:信貸緊縮,股市崩盤,常會引發經濟衰退。

巴克蘭說,股市和信貸雙雙下滑時,為典型熊市,此時企業獲利會大減、資產負債表惡化。

過去75年來,幾乎每一波經濟危機發生前,都出現油價飆漲現象。但現在令人擔憂的卻是能源價格下挫,可能把全球經濟推入衰退深淵。